灵隐寺

其他

通启|杭州灵隐寺2023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免票开放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抢先机、拼经济”实现开门红的工作部署要求,为促进杭州旅游经济发展贡献佛教界的力量,杭州灵隐寺于2023年1月1日至3月31日实行“免费游”(免香花券)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活动时间: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元旦、春节期间夜间不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开门07:30停止入寺17:30关门18:15注:佛诞日、朔望日、国家法定节假日提前半小时开山门、推迟半小时关山门。2、为做好安全有序开放,有效避免人员聚集,请广大游客、信众遵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引导分流,进入寺院全程佩戴口罩,文明敬香,有序礼佛。3、如有其他调整,将通过灵隐寺微信众公号提前发布消息,敬请关注。杭州灵隐寺2022年12月31日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3年1月1日
其他

故事|大龟的因缘(下)

前文回顾:故事|大龟的因缘(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远处海天交际的地平线上,有一座大岛缓缓地飘动过来。当“大岛”愈来愈近时,商人们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背宽有一里的大海龟。大海龟听到了商人们的哭号,心生悲悯,于是静悄悄地绕过了罗刹,不动声色地游到了船边。大伙儿喜出望外,毫不犹豫争先恐后地跳到龟背上。大海龟趁着罗刹笑得忘神之际,卖力地划动四肢,急速地脱离了罗刹的魔掌,背后传来的是罗刹气极败坏的谩骂声……游至岸边,大海龟已经累坏了,便趴在岸边闭眼小憩,由于体力的透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商人们这时才松了一口气,陆续爬下大海龟的背部。经过刚才的惊险及恐怖的经验,大家都又累又饿又渴,挤在商人中间的不识恩,才刚爬下龟背,便想用石头砸死大龟充饥。所有的商人见状都赶紧阻止他:“刚刚在海中如果没有大海龟前来拯救,我们早就葬身海底。它对我们有救命之恩,你怎么可以杀它呢?况且龟是有灵性的动物,这么大的海龟,想必也修持了很多年了,杀它是很不吉祥的。”不识恩说:“现在大家都又累又饿,最重要的是赶快找到食物充饥,如果这个岛上没有食物,我们不也是一样会饿死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办法求生!”于是,不顾大家的阻挠,不识恩找了一个大石头,用力地朝龟头砸去。大海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当场就死了。忘恩负义的不识恩,撕下龟肉,大口咀嚼,拍拍肚子,感到满足极了。这一天经历许多险难,大伙都非常疲累,到了晚上,纷纷找地方躺下来休息。在波涛的伴奏及海风的吹拂中,很快地都入睡了。谁知道噩运还没结束呢!到了半夜,远远地传来“轰隆,轰隆……”的巨响,接着是一阵天摇地动,灰暗的夜色下卷起一阵沙尘,大众还来不及张开惺忪的双眼,一群大象早已疯狂地向他们冲过来。这时已无路可逃,想再找大龟帮忙,为时已晚。所有的人,都被象群给踩死了。当时的大海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不识恩就是提婆达多,五百位商人就是现在出家修行得道的五百婆罗门。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常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粥?

众所周知,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而这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其实来源于佛教。清代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这首诗说得就是喝腊八粥的由来。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名为净饭王,太子叫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于是在他十九岁那年,舍弃王族的富贵生活,出家修道。释迦太子出家后曾苦修六年,六年之中,至极用功参究,日食一麻一麦,以淡薄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然而六年过去,虽然在禅定与神通上有所受用,但对于初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依然很遥远。此时的太子精疲力尽,瘦骨嶙峋,身心几至崩溃边缘。他渐渐觉悟到:过分享乐使人懈怠,而过度的苦则使人身心热恼、执着苦痛,于是他决意放弃无益于觉悟的极端行为。离开苦行林,释迦太子勉强行至尼连禅河边,洗去六年的积垢。此时有一位名叫苏伽达的牧女向他供养了乳糜,太子食用后恢复了气力。此后他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的一颗繁茂的菩提树下静坐,终于在腊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悟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从这一天开始,人间有了佛陀,人间有了佛教,人间有了佛法。从这一天开始,一切迷惑的众生,便有导师可以依止,有法门可以修学,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改造,就能够达到人格圆满、究竟成佛的目标。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中国的佛教徒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日当天,举行法会加以纪念,同时用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并赠送给善男信女们,俗称“腊八粥”。相延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腊八”在中国除了“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的意义,也具有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佛教中有这么一句话:“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据《摩诃僧祇律》记载,喝粥有十种好处,那这“十利”究竟有哪些呢?一、资色吃粥有益于身体,能够让人的面容丰满有光泽。二、增力吃粥能够滋补羸弱的身体,增长气力。三、益寿吃粥能够补养人体的所需,增加寿命。四、安乐吃粥能够促进身体清净柔软,这是让人能够体会安乐的饮食。五、辩说吃粥有利于滋润喉吻,对人论法议经有帮助。六、除风吃粥能够调和身体,上下通利,并且消除风寒。七、消宿食吃粥能够温暖人的脾胃,帮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积食。八、辞清吃粥的人,气息没有凝滞的现象,说话的声音清晰昂扬。九、除饥吃粥能够充实人的口腹,让饥饿感马上消除。十、消渴吃粥能够让人喉吻沾润,干渴的感觉得以消除。喝粥有益身心健康,好处众多,尤其是在这寒风凛冽、北风呼啸的冬天,没有什么比一碗热粥更能慰藉人心的了。愿大家在品尝腊八粥的同时,能够分享佛陀成道的喜悦,感念佛陀教化的恩德,罪障消除,福慧增长!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观照|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佛法要在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印光大师曾今如此开示我们学佛的要径,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佛教的威仪,是何等的重要。学佛路上,对于刚接触佛教的信众来说,是非常有必要了解和学习佛门的规矩和常识,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身心,并在此基础上求得佛法的利益。学佛,最先遇到的就是佛、法、僧三宝,对于三宝我们都要秉持着恭敬的心态,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来要求自己,如理如法地行走在学佛之路上。在这里,首先说一说礼佛的规矩,当我们见到佛像的时候,无论是泥塑、木雕或者纸画,都应该整理一下衣服,虔诚恭敬地行最敬礼,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五体投地”礼。五体投地是说,在礼拜以前要正立合掌,然后右手先按着地,接着左手与两膝同时着地(左手落地比右手向前约一手掌的距离)。右手再向前移动至与左手并齐,后面两足平伸,俯伏在地。头顶下去的时候,两手掌翻起向天,做承接佛足状。稍停后起立,当头离地时,两手翻覆如前,右手复原照前比左手移后约一手掌的距离,左手与两膝同时离地后,右手逐渐离地,起立合掌。这就叫作五体投地(二肘二膝头面共合五体),也叫作“头面接足礼”,以我的头面,去接托佛陀的双足,这是最恭敬的礼法。礼佛应该三拜,三拜的前后,当行问讯礼。在礼拜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放下一切的杂念妄想,面对佛陀,一心存着恭敬的念头;口里称念佛号,礼哪一尊佛,就念哪一尊佛的名号;身子很安详的,不慌不忙地轻轻礼拜下去。在礼佛的那一刹那,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是最清净无比的,如果能按照这样身心恭敬的多多礼拜,不但能得到轻安快乐,并且能消灭许多的业障。有的人在礼佛的时候,急起急落,匆匆忙忙地很不如法,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佛经中列有种种的礼佛方法,我们初学,只要照上面所说的身心恭敬礼去做,便能得到真实的好处。如果能进一步心存观想,自然更好。比如我们礼拜阿弥陀佛,可以先观自身站在一朵清净大莲花上,就在大莲蓬上行头面接足礼,接着观阿弥陀佛垂右手放光来接引我(礼其他佛时,可观佛身放光,直射己身),拜下去双手翻起时观想佛陀的双足,托在我的双手掌中,恭敬承接。关于礼佛的利益,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为什么能够消灭像恒河沙数这样多的罪呢?因为罪业是黑暗的,佛则是无量光明的象征,礼佛是迎接无限的光明,光明一旦照临黑暗,罪业自然化为乌有了。但是,如果在礼佛的时候心不恭敬,草草了事,身虽拜佛,心存他想,这便不如法,不仅难获功德利益,反而增长了我们的习气,作为佛弟子,不得不谨慎注意。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不定心所

不定心所有四个,即悔、眠、寻、伺这四个心所,于识、界、性等皆不定故,所以得名不定。不像遍行的触等定遍诸识,以悔等四法,唯第六识中有,余识皆无;亦不如别境的欲等定遍诸地,以悔眠唯在欲界,寻伺二禅以上即无;又不像善十一及染惑二十六唯一善染性,以悔等遍通三性,所以名为不定。悔: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悔就是追悔,恶是嫌恶,作是措作,嫌恶所作的事业,故名恶作。由恶作故,生追悔心,故悔名恶作。这是从因立名,即恶作是因,悔体是果,由先嫌恶所作事业,然后才生起追悔,故说悔名恶作,即是于果法上假立因名。悔先不作,亦是恶作所摄。恶作既然是追悔先时所作和不作,故通于三性。若追悔先时所作恶业,即悔是善性;若追悔过去所作善业,即悔成恶性;追悔无记事,即悔成无记性。如是追悔先时未作善、和未作恶、及未作无记事,悔成善、恶、无记应知。由悔故令心不能安住,所以说障止为业。这里所说的止即奢摩他。眠: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睡眠令身不自在,坐亦睡故;令心极其暗昧轻略,不明利而沉重,都无五识,唯意识一门转,这就是睡眠的行相。昧简在定,定虽然是专住微细一门转,但不暗昧。略简醒悟时的散心位,悟时散心虽有暗相,但非轻略。这里所说的睡眠,非定专指长卧才是睡眠,凡令身不自在,令心昧略而沉重都是睡眠,坐倚等皆可是睡眠故。由睡眠令心昧略,不能生起明利的观慧,所以说障观为业。观即是毗钵舍那。寻: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伺谓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寻、伺)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匆遽,是匆迫遽急义。意言境,即一切法。意是意识,言是名言,以意识遍缘一切法,名言诠表一切法,故说意言境,即摄尽一切法。这有三种意义:(1)喻。意识及相应的心所法,能缘取一切境,与能诠表一切境的言说名言相似,所以名为意言境。(2)从境。言说的言,以声为体性,这言为意识的所取性,从言为名,故名意言;即言是意之境,名意言境。(3)从果。由意识能生起言说,故名意言;言说是所起的果法,从果立名,名意言境。第二解约心境,第三据因果,故义成差别。这意言境,亦通一切心所法等,而意是其主,胜故遍说。身心若安,徐缓为业;身心不安,匆遽为业。身心前后有安不安,皆依寻伺而起,故名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寻伺两法,都是以思、慧一分为体,由寻对于意言境粗转,即不深推度,伺对于意言境细转,即起深推度,义成差别。总上六位五十一个心所法,若依世俗,离心之外,别有自体,若依胜义,与心王体性,非即非离。诸识相望也是这样。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学处|佛教是如何认识疾病的?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和疫情形势的动态变化,大家的心也被身边或网络上有关疫情的信息所牵动着,有的人“阳了”,有的人已经“阳康”,还有的人在为可能发生的感染做着准备。佛陀曾对波斯匿王说过,世间有五件事情不可避免,疾病便在其中:“应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应病之法欲使不病,此不可得;应死之法欲使不死,此不可得;应磨灭之法欲使不磨灭,此不可得;应尽之法欲使不尽,此不可得。”(《出曜经》卷三)由此可见,作为佛教所说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之一的疾病,在我们的一生中可以说人人难免。那么被誉为“大医王”的佛陀,能够为众生“应病与药”、对机说法的佛教,对于疾病是如何阐述和分析的呢?病的分类佛法将我们的生命解读为“五蕴身”,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合而成。其中色是属于物质方面的色法,受、想、行、识则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心法,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集合才形成了这个身体,从而成为一个有知觉的人。因此《涅槃经》中将病分为身病与心病两种。组成物质的色法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地属坚性,代表着我们身体中的骨节与皮肉;水属湿性,代表着身体流动的血液;火属暖性,代表着身体中的温暖与热度;风属动性,代表着身体中的呼吸与气息。若是脱离了这四大原质,便没有了这个身体。身体既由这四大原质合成,其中如果有一个失调,即会病痛丛生,如筋骨痛即为地大失调,血液中毒为水大失调,热度高为火大失调,气喘为风大失调,这些都被佛教认为是由于身体原质的失调而引起的病痛。心灵或精神上的疾病被称为心病,往往由于太过喜欢、忧愁过度、极其恐怖、愚痴无明等引起,失去了心的平和,便招致褚病。在现代心理学上,将人们在精神上受到刺激,从而引发的疾病定义为精神类疾病;但在佛法中的唯识学上,人们精神、心理上生出的病,则被称为烦恼病。这类烦恼病由六种根本烦恼组成:贪、瞋、痴、慢、疑、恶见。由这六种根本烦恼又衍生而出忿、恨、恼、覆、诳等二十种“枝末烦恼”,又叫做“随烦恼”,这些烦恼都是由我们心理不正常而引起的疾病。疾病成因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的纷繁,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龙树菩萨则在《大智度论》中说:“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也就是说,还可以用前世恶业招致(业障之病)和今世风热引发(四大之病)这两种情况来区别疾病的起因。业障病且置毋论,单说四大之病,有的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有的病是由于身体的过劳引起的,有的是由心理的问题引起的,有的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起因也已十分复杂,佛陀在多部经典中都有说明:如《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说到疾病的起因有六种:因风起、痰阴起、涎唾起、众冷起(这四项主要在于细论四大不和谐所引发的病貌)、因现事起、时节起:即季节因素。再如《金光明经·除病品》中也提到三种致病的因素:一是四大诸根因素,即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造成的问题;二是饮食时节因素,即饮食造成的问题;三是四季时令因素,即环境造成的问题。又《佛说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不难看出,智慧圆满的佛陀对于疾病的起因和分类是相当细致周全的。后世历代祖师在弘传佛法,尤其是指导修行的过程中,也往往因地制宜地将疾病起因加以剖析,以便“对症下药”:如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说病起的因缘有六类: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所为、业起故病;《小止观》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五脏生患之相(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由此可见,佛经中常说的众生之病有八万四千之多,也并非是夸张。更何况除了四大不调的身病,还有贪嗔痴等种种烦恼的心病。身体健康的人也有烦恼,这烦恼病又往往最难治疗——想要找一个身体完全健康的人已经不易,若要找一个心中毫无烦恼的人只怕更要难上百倍。因此,众生之所以为业障苦恼众生,可以说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是病;从地狱道到天道,没有一个不是病人。那么佛教认为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疾病,怎样的方式治疗疾病呢?(未完待续)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素食|灵隐寺腊八粥秘方,在家熬粥吃吃吧

灵隐腊八节习俗是指杭州灵隐寺在腊八会期,举行供佛、讲经、煮施腊八粥等一系列的活动。它上承周秦腊祭习俗之遗绪,下启唐宋江南腊八之先声,集宗教信仰与世俗观念于一体,不仅是佛教感恩思想回馈社会的生动体现,也是我国腊八节习俗的杰出代表。正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腊八节习俗”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周五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吃粥的日子啦,小编特地为大家奉上杭州灵隐寺腊八粥秘方。大家可以拿出家里的食材,熬煮一锅甜糯美味的腊八粥,和家里人一起分享吧。准备食材主料:糯米150g、粳米50g、蜜枣10粒、白芸豆15粒、红豆150g、花生米150g、莲子10粒、桂圆肉20粒、核桃仁50g、白砂糖50g、红枣10粒、白果5粒。辅料:干桂花少许(桂花是杭州市市花,杭州灵隐寺在腊八粥中加入少量桂花,不仅为这碗腊八粥增添了淡淡清香,更是一种“杭州的味道”)。熬煮步骤01准备好所有的食材02将红豆、红枣、白芸豆、花生米用清水淘洗干净,热水浸泡2-3小时(冷水需浸泡8小时以上)03桂圆肉、粳米、糯米、核桃仁、蜜枣、莲子洗净,白果放锅里煮开,过冷水剥去外衣备用04把浸泡过的红豆、红枣、白芸豆、花生米、核桃仁、莲子、蜜枣和适量的水一起倒入的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煮40分钟(以红豆得煮涨开为准)05加入糯米、梗米、桂圆、白果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继续煮至米涨开,然后上白糖及干桂花,搅拌均匀后即可出锅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赏析|唐代石雕供养菩萨像

cm石雕菩萨,双腿右跪左屈,作胡跪状,慧琳音义三十六曰“胡跪,右膝着地,竖左膝危坐,或云互跪也。”
2022年12月25日
其他

故事|大龟的因缘(上)

名闻利养对提婆达多而言,有着无比的吸引力。长久以来,他对世尊不肯将僧团交给他统理之事,感到非常不满。他心想:“只要世尊死了,我就可以成为新佛,未来丰厚的利养和众人的恭敬,将属于我的了!”想到这里,嘴角不禁泛起奸邪的微笑。他开始处心积虑地计画谋害世尊。有一天,提婆达多雇了五百位善于射箭的婆罗门,埋伏在世尊的精舍附近。共同约好等世尊一出现,就一齐用乱箭把世尊射死。大众屏息以待……世尊出现了!一枝枝箭应弦而出。当箭射到世尊身边时,竟全都化成拘物头花、芬陀利花、波头摩花及优钵罗花,美丽的花朵缓缓飘落在世尊的四周,形成一片美丽的花海。这五百位婆罗门看到如此神奇的景象,心中既惊讶又害怕,不约而同地全都舍弃了弓箭,跪在世尊前向世尊忏悔。世尊微笑着,并慈悲为他们说法,这五百婆罗门心开意解,当下就证到了初果。此时,他们向世尊请求出家,希望世尊答应他们出家学道。世尊也答应了,便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话一说完,五百婆罗门须发自行掉落,身上的衣服也即时变成了袈裟。世尊再次说法,五百人都证得阿罗汉果。其他的比丘听说了这件事情,赞叹地说道:“世尊的神力实在不可思议,竟让恶人悔改,并立刻证得阿罗汉果;世尊的慈悲更是广大无边,即使提婆达多屡次加害,而世尊总是以大慈悲心原谅包容,谆谆化导,真是令人感动。”世尊告诉大众:“提婆达多不断加害于我,并非今世方才如此。过去久远劫前,波罗奈国有一位商主,名为‘不识恩’。有一次,不识恩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入海采宝,经过几番努力之后,采得丰盛的宝物,大众欢喜地启程返航,希望早日回乡,好好享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看似平静的海面下竟藏着一个可怕的漩涡……当船航行至此,船身一阵剧烈的摇晃,没几秒的功夫,整个船身就被卷入漩涡之中。更可怕的是,在漩涡中还出现了一个面目丑陋的水罗刹。它狰狞地笑着,伸出恐怖的双手捉住了船身。大众惊慌不已,有的哭、有的大叫,船长马上下令,水手们一齐使出吃奶的力气摇桨。过了一会儿,船身仍然动弹不得,只听到罗刹的笑声在风中飘荡。恐惧万分的商人们,纷纷向日月天神祈祷,希望有奇迹出现。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③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②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不寂静即扰乱,是烦恼的共相。掉举令心不静,即显掉举非唯不寂静,它的自性嚣动,由其嚣掉举动,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不寂静,障碍心平等正直住的行舍奢摩他。奢摩他就是止品。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昏沉的自性懵重,皆是昏懵,重是沉重,由昏懵沉重,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于所缘境无堪能任持,因此障碍轻快安稳的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观品。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惰就是懈怠,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为懈怠的所依。不信的自相浑浊,又能浑浊其余的心心所,如极秽的东西,自秽秽他,是故说名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不乐、不欲,非别实有不忍等自性。若对于染法起忍、乐、欲,体即欲等,不是不信的自体,仅是不信的因果而已。若对于无记法起忍、乐等,但是欲胜解,非与余法为因为果。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于应修的善品事,和应断的恶品事,而懒惰不修不断,是为懈怠:由懈怠故,滋长染法,故说增染为业。还应该知道,非但于善不精进名为懈怠,即于恶法染事而策励的去作,亦是懈怠,退失善法故。若于无记事策励,于诸善品无进无退,是欲、胜解,非别有体。放逸:不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憎恶损善所依为业。纵是纵恣,荡是荡逸,由纵荡故,于染品不能防止,于净品不能进修,就是放逸。因此增长恶法,损减善法。这是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恶及修善,总名放逸。慢疑等亦有纵荡性,为什么不依慢疑等上建立放逸呢?这是因为慢疑等虽然亦有纵荡性,不能防恶修善,但与懈怠及贪、嗔、痴等四种比较,则四法障碍精进及无贪等三善根的势用力胜,所以做懈怠等四法建立放逸,而不依慢等。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对于所缘善等不能明记,名为失念。由失念故,生起散乱,故失念为散乱的所依。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所以失念以痴念为体。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流是驰流,即散功能义;荡是荡逸,即乱功能义。散乱的自性躁扰,令俱生的心心所法流荡,于所缘法心不能安住,发生恶慧,所以能障正定,为生起恶慧的所依。掉举与散乱的作用有什么差别呢?掉举是令俱生的心心所于一种所缘境上解数转易,即一境多解。散乱令心心所易缘各别境,即一心易多境。易解易缘,义成差别。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对于所观,非是迷暗,而是错谬邪解,名不正知。由不正知多发恶身语业而毁犯戒等,故论说毁犯为业。知即是慧,但由痴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故以痴慧两法合为自性。以上八种,名八大随烦恼。上来已说二十个随烦恼的体相业用,但在经论中所说的随烦恼,并不止这二十个,如贪、嗔、痴等,邪欲、邪胜解等,趣向、前行等,都名随烦恼。既有多种,为什么这里只说二十个呢?这有三种意义:(1)简别非是根本烦恼,显其唯是随烦恼。贪等虽然是随,但非唯是随烦恼,所以不说贪等。(2)显其唯是染污。即简别邪欲、邪胜解等,及不定四种,虽然是随,但体通三性,非唯染污,所以不说邪欲等。(3)唯粗动起。趣向、前行等虽亦是随,但行相微细,不是粗动,所以不说。具足这三义,是故唯说二十,不更说余。又其余的随烦恼,或是这二十种的分位,或是这二十种的等流,皆不出此二十种可摄。如邪欲、邪解等,依不信等分位假立:如愤发等,即忿等同类;趣向、前行等,依无惭等分位假立。由此可以知道,有这二十种随惑,就可以摄尽一切所余的随烦恼,所以说二十种就足够了。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素食|不须多味

每一餐饭不需要样样俱全,有一二佳味即可。纵然有其他想吃的,也可以等下一餐再吃啊。-本日食单-小炒腐竹包菜青椒杏鲍菇番茄生菜汤面-小炒腐竹包菜-材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赏析|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五代壁画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五代壁画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这幅李圣天画像像前方有墨书榜题:“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即是窟主。”于阗国王李圣天,据考证,即于阗国狮子王尉迟沙缚婆,由于前代尉迟氏曾有功于唐室,赐姓李,子孙相袭,到五代后梁时建年号“同庆”,10世纪时与沙州曹氏归义军政权有密切联系,娶曹议金之女为皇后。此像系归义军曹氏将外戚国王尊奉为“窟主”之举。画中国王高约2.8米,头戴冕旒,冠顶有北斗七星、走龙、宝珠等装饰,冠盖下盘龙缠绕,嵌以绿色宝石,与前后下垂的各六行旒珠互相辉映。身着衮袍,腰围蔽膝,衮衣两肩各绘日月,袖上各绘龙、虎、黻、黼(斧纹)、云纹,虽未全部符合《周礼》、《尚书》等汉文典籍记载的“十二纹章”,但其冕服威仪,后晋天福三年(938)的册封使高居诲曾赞谓“(李)圣天衣冠如中国”,此说在壁画中也大体得到证实。国王双脚所穿的高头履,也是中原贵族常着之鞋。由于李圣天是一方之王,他头上的华盖两端绘有两个飞天护持,这在莫高窟其他民族供养人的华盖装饰上很少见到。在于阗国王供养像脚下,有一从地涌出半身的女神承托其双脚,据于阗国传说,于阗国王是北方天王毗沙门后裔,始祖从天王额上生出,故特崇北方天王。由于绘塑天王脚下有地神护持,于阗国王既是毗沙门后代,也就是他的化身,故在画像上也享有此种殊荣。于阗是产玉之国,画像上也有一定反映,国王双手各戴宝石戒指,腰间佩玉雕拳形柄佩剑,与中原帝王画像有所不同。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故事|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道生法师(355—434),晋宋间高僧,东林十八高贤之一,俗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人。道生法师幼年依从竺法汰出家受业,改姓竺,披读经文,一览能诵。法师志学之年(十五岁)便能登堂讲经,文辞流利,义理幽深,当时即使宿有名望学识的人,都不敢与他酬对抗衡。法师最初依于庐山,常主张“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后来与僧睿(应为慧睿,见《高僧传》)、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鸠摩罗什大师受学。关中僧徒,无不称其英秀神悟。道生法师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著粘滞,曾经喟然叹说:“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忘筌得鱼,始可与言道矣。”法师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主张“善不受报”、“顿悟成佛”诸义,又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皆能“笼罩旧说,妙有渊旨”,但遭受守文之徒的嫌嫉。当时只有法显三藏翻译出六卷本《泥洹经》,经中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道生法师分析义理,说:“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于是主张“阐提之人,皆得成佛”。其时大本《涅槃》还没传译,道生法师这一主张无疑是“孤明先发”。旧学大众以为他违背经说,有意显于大众,于是把他摈出僧众。法师正容发誓说:“若我所说违背经义,当身患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狮子座。”于是拂衣而行。后来大本传到南方,其中《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此时诸师皆为愧服。道生法师被摈,南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并且问:“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只十来天工夫,学众云集。一天,忽然雷震青园寺的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名为“龙光寺”。道生法师于寺请罽宾国的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后来辞众,复归投于庐山,参与莲社。后又回到首都建康,止青霞寺。当时名士王弘、范泰、颜延之等,都致敬法师,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434)十一月庚子,道生法师于庐山升座说法,即将结束时,众人见麈尾纷然坠地。法师已然而化,宛若入定。诸师听闻,益加相信前誓有证。第二天,法师葬于庐山的西阜。当初关中僧肇法师,始注《维摩诘经》,举世推崇玩味。道生法师更发扬其深旨,人服其妙。法师对《维摩诘》《法华》《涅槃》《小品》诸经,皆有义疏。法师对佛性的解说和所倡导的顿悟成佛说,对中国佛教涅槃佛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学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具体分为哪几个阶段?

释迦牟尼佛三十成道,八十入灭,始自寂场,终至鹤林,其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结集为三藏十二部圣典。佛陀说法都是对机施教、应病与药的,因为众生的根器(个性)千差万别,所以如来的说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谓时有先后,教有权实。而经典中,大小、权实、顿渐、偏圆之理各各互陈,如果不经过系统研究和整理,而后按照教义分门别类地加以判释,怎能知道每部经所处的地位,所诠的教义究竟是顿是渐,或权或实呢?那就难免要混滥经旨了。智者大师灵山亲承,大苏妙悟,特具手眼,以五时八教把如来一代圣教,有条不紊地判释得昭如日月、罄无不尽。所谓五时八教,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一大纲领与顺序,也就是说,如来一代教化众生其调整机宜的次第,在时间方面分为五时,在教法方面分为八教。这种分判使后世学者易于深入如来正法眼藏,其宏功虽历万世而不能磨灭的。而这五时八教也就成为了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的特色。今日恭逢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五时八教中五时的内容,看看智者大师是如何理解释尊四十九年说法的先后次第的。所谓五时,就是佛成道后于四十九年中应机说法的先后,总共分为五个时期,且有通五时和别五时两种不同: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至五,次第随宜,各时所说教义,其顿渐权实历然不紊;通五时则是明如来教化众生随时应机而施教,不限年月,不依次第。而通五时其实又以别五时为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介绍别五时的含义。1华严时华严的含义,是以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世尊初成道时,为畅演一真法界妙理,现千丈卢舍那身,为大机菩萨说自证法门,谈华藏境界。可惜一类钝根的小乘们都不领解,如聋若瞆,“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见舍那身”,徒负如来一片婆心。因此,直谈大乘圆顿法门,令其顿超直入,专被大乘利根菩萨机者,是为华严时。2阿含时阿含译为无比法,谓世间一切诸法无可与比者。阿含时又名鹿苑时,从所说之经立名则称为阿含时,从所说之处立名则称为鹿苑时(因为说阿含经最初在鹿苑故)。说华严后的十二年中,佛为引诱一类小机,说了四阿含经(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四部阿含经专谈小乘法门,特被钝根众生。因为华严会上小机不契大教,所以如来隐大现小,为实施权,先于鹿苑为五比丘等说四谛、十二因缘,继而游历十六大国说诸小乘法门,以及九部修多罗(十二部中除去方广、授记和无问自说三部,是为小乘之九部)。要之,专谈小乘教义,独被一类钝根众生,令其由小转大,超凡入圣,是为阿含时。3方等时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称。方是方广,等为均等,谓广说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导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说阿含后的八年中间,佛为普应群机,说维摩诘经、思益经、解深密经、金光明经、大集经等,赞扬大乘,弹诃小乘。虽说方等融谈四教(藏、通、别、圆),实则意在倡导大乘法门,策进小机。因为小乘人得小为足,不肯进求上乘,所以如来于方等会上借维摩等诸大士互相酬唱,极力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其耻小慕大,回向上乘。所以,偏圆并陈,权实兼施,以引小入大为目的,是为方等时。4般若时说方等后的二十二年中间,佛为荡空破执,于四处十六会说诸部般若(有十类八部之别,大般若共六百卷),开示真空实相,真俗圆融之理。诸小乘人因经过方等会上的种种弹斥,虽则心慕大乘,而情执未销,故见未亡,不敢直下承当,对于净佛国土,没有好乐之心,于是如来特以般若而淘汰之。总之,破妄显真,即色明空,令其扫除余执,融通转教,趋进中道实相之门,为法华会上授记作佛之本,是为般若时。5法华涅槃时说般若后,于七年间佛见众生根基已经成熟,为开权显实(开除权小之执,显示圆实之理),说法华经七卷,淳谈圆满法门,开示一乘因果。说法华后三个月于佛将临涅槃的前一昼夜,为收拾群机,说涅槃经二卷,重示常住佛性。因为涅槃与法华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为一时。法华乃如来四十年来最后之极谈,由前弹斥(方等时),融会(般若时),至此机已纯熟,犹如长子堪承家业,太子当绍王位,于是在灵山会上直下开示佛之知见,二乘至此各蒙授记作佛。因此,法华为开权显实,会权归实之究竟一乘教(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为法华时。涅槃为如来最后之顾嘱,是具谈四教,但这里有二种不同:一、追说四教,如来恐怕法华会上有漏落之机,未预圆妙之旨,所以追说涅槃经以收拾之,使其同归一乘之实,同时也是为末代钝根众生重施方便,故云追说。二、追泯四教,泯者,灭也,除也。谓虽追说前四时所说教义,然而随说随除,故云追泯。总之,重施教法,收拾余机,追说以为实施权,追泯以废权立实,是为涅槃时。直到此时,如来大事至此才算完毕,出世本怀于兹始畅。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7日
其他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下)

愿重游巡觅|信佛不是迷信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学处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学处|观众生苦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开示|虚云老和尚: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着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龁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与佛有分,虚云唠叨移时,亦不过为虚空着楔而已。珍重。——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观照|钦仰礼拜供养 蠲除我慢习气——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下)

七、以净念正念,排除一切染念俗念十法界中,六凡四圣的依正二报,无量无边,其所以千差万别,皆是因为心念不同所致。在一切有情心体之中,若无念者,即不落在任何阶级,若一念起,即是生处。此中染念俗念生在世间,净念正念生在佛国。人生在世,落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想要洁白无垢,真是难之又难。古来大德建伽蓝、造佛像、印经书、击法器、唱梵呗,烧香散花、绕念顶礼、翘勤五体、清净三业,为的是要使意识,生起净念,生起正念。当其回薰力达到藏识中时,自会生起三种作用:一方面压伏恶性种子,使之不生现行;一方面引发已熟的善性种子,使之发为现行;再一方面,则种出世间无漏净种子,为未来得度张本。如果力量强大,便于今生成解脱业,若力量薄弱,亦可以为后世作资粮,这便是塔寺佛像的大作用处。八、钦仰礼拜供养,能蠲除我慢习气慢是百法中六根本烦恼之一,与生俱来、根深蒂固,想要除去极不容易。除我慢的最好办法,就是对他人恭敬,这并不是自卑心,而是谦下心。有一分谦下心,就去一分骄傲习气,得一分无我智慧。佛菩萨的道德悲愿,神通智慧,都是世无其俦,值得我们钦仰,敬之拜之供养之,皆得无量功德。修行事佛,在烧香散花时,在称念赞叹时,在五体投地时,在接足顶礼时,都是寄以崇高的敬意,此种心理正是对治我慢贡高习气最有效的方法。行之既久,不仅能除我慢,而无明、恶见、不信、懈怠、散乱等,都能渐次减轻,以至于彻底除去。如果想脚踏实地做工夫,那么礼拜佛菩萨像便是绝好的方法。不仅可以降服我慢,又能化一切染念为正念,自度事业由此而能够完成,其功果之大可想而知。九、仗观想力,转如来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如来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究其实际,每一众生也各具如是相好。所不同处,就是如来仗修德,圆彰性德,将内蕴的灵明,发而为外间的相好。一切众生所具性德虽然与佛相同,却因为不修之故,秘而不显。如今则借重梵刹佛像作为发起因缘,开发胸中本具的佛性。内佛性为因,外佛像为缘,因缘具足,法自生故。如《观无量寿经》中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土塑木雕纸画的佛像,供行人观想瞻仰,留下佛菩萨像端严妙好的印象,引发众生本具的佛性。礼敬佛像的一刹那间,即为未来成佛之因,其作用之大不可不知。十、于佛灭后代表佛宝佛住世时,以佛为佛宝,佛灭度后,土塑木雕纸画的佛像就代表着佛陀。行者对于佛像,若用香花灯果、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奉之,或赞叹称名,或顶礼思维,都可以获无量福,种出世间无漏净种子。我们虽然不能生值佛世,但是还有佛像代表佛身,还有佛所说经可供我们学习研究,因此只要肯依法起修,但能择一法深入,尽能出世间、了生死。礼佛拜佛,举手低头,供养赞叹,思维观想,如是等一举一动,其回薰力皆能达到藏识的深处,使之其变化作用,厥理甚深,非世智所能量度。以上所举种种,也只是管窥其一,礼敬佛菩萨之无边利益,实则非凡夫臆想之力能够穷尽的。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赏析|元人罗汉图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上)☀观照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观照|人生靠什么观照|借彼威德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②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①悭:耽着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蓄为业。秘是秘藏,吝是吝惜,即悭的异名。财即资其荣位等事,皆名为财。法即理教行果,皆名为法。悭吝的人,于财于法皆秘藏吝惜,不能惠施求者,所以产生鄙蓄的行业。鄙是鄙恶,蓄是蓄积,正是悭的体相。悭是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相用。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矫是不实。诡诈即虚伪。矫诳的人,为了获得财利名誉,心怀异谋,没有功德,矫现有德,是诡诈现相的邪命事业。诳以贪痴一分为体。谄:为罔他故,矫说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险是不实,曲是不直。谄由的人,为了贪图名利,罔冒他人,虽事不合,曲顺时宜,矫说方便,为取好他人的意思,掩藏自己的过失,而伪现特异的威仪,使师友不能认识他的本来之相,所以不堪任师友们的正教诲训。谄是贪痴一分为体:贪名利故,谄是贪分;无智故谄,即是痴分。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通恼为业。由对于有情所,没有悲愍心,所以损害逼恼有情。嗔障无嗔,正障于慈;害障不害,正障于悲。嗔能断物命,害俱损他,是嗔害别相。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害相用。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骄,染依为业。自盛事,即暂获世间荣利长寿等事,便深生染着,心恃高举,骄醉傲逸,由是生长一切杂染污法,所以说染依为业。此亦是以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相用。以上十种,名为小随烦恼。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对于自己没有自尊心,对于有漏无漏的善法没有宝贵敬重心的人,即是于自身、于善法都无顾念者,自然地就会轻视和远离有贤德的人,拒绝善法,不羞耻过恶,而生诸恶行了。这是反惭的相用,准惭相翻应知。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对于世间的道德、法律、兴论等,皆无顾忌的人,就会崇拜有暴恶行的人。爱重恶法,不羞耻过恶,而生起一切的恶行。这是反愧的相用,准愧相翻应知。无惭、无愧,是中随烦恼。轻拒贤善,崇重暴恶,是这两法的别相,不耻过恶,是两法的通称,所以这二法各有自体。不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有轻拒善及崇重恶义,故此二法,俱遍恶心。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素食|冬补抗寒

冬季户外选择慢跑、快走等耐力项目最适宜。锻炼时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尤其是跑步。不宜骤然间剧烈长跑,必须有一段时间小跑,活动肢体和关节,待肌体适应后再加大运动量。冬季宜早睡晚起,待日出后再起床,能躲避严寒。冬季户外运动时,最好选择早上太阳出来之后的8点至9点,或者下午4点到5点之间进行。遇到空气混浊、浓雾遮天的天气,最好不要到户外锻炼,可改在室内进行。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吃点火锅是个不错的选择。本日食单素火锅梅干菜炒饭红薯片-素火锅-材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阅读|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九)

愿力吕文正公①每晨兴②礼佛,祝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③,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若公著④,若好问⑤,若用中⑥,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⑦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⑧矣!注释①吕文正公:北宋贤相,吕蒙正,字圣功,曾在宋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吕文正公信奉佛教,每天早晨拜佛必祝愿说:“不信三宝者,愿勿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于朝,护持佛法。”吕氏家族果然人才辈出,三代出了五位宰相,几十位高官,并代代奉佛。②晨兴:早起。③食禄:指供职官府享有俸禄。④公著:吕公著,字晦叔,谥正献,封申国公。其父吕夷简(吕蒙正之侄),为北宋知名宰相。北宋哲宗元佑年间,公著与司马光并立为宰相,历事四朝。晚年多读佛典,探究禅理。⑤好问:吕好问,字舜徒,吕公著之孙,南宋初封东莱郡侯。宋钦宗时,任御史中丞,不久改兵部尚书,建炎元年知宣州。吕好问每遇元日(正月初一或指吉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圆照禅师。⑥用中:吕用中,字蕴智,又字公正,吕好问第四子。宋高宗绍兴五年为枢密计议官,八年迁兵部侍郎,三十一年为右朝奉大夫、直秘阁。吕用中每遇元日(正月初一或指吉日)拜家庙后,即叩礼佛照禅师。⑦总戎:统管军事、统率军队,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⑧无容拟议:无容,不允许。拟议,揣度议论。译文北宋大臣吕文正公每天早晨必礼佛,然后祝愿道:“不信三宝的人愿不要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来吕氏所出的子孙,像吕公著、吕好问、吕用中,果然都是地位贵显并能崇奉佛教。这位文正公所祷的只是人世间的善愿,尚且能满其所愿,至累世不绝,何况念佛的人求生净土,乃是出世间的大愿呢?文正公的愿,取决于子孙,能否实现并不知道,然而毕竟得偿所愿,何况求生净土是取决于自己呢?由此可知,若不能往生净土,必定是精诚不够恳切的缘故。从前有显贵人家供养一僧人,主人试探地向僧人问道:“师百年后,肯来投生我家否?”僧微微一笑,后来即投生为他的儿子。近世总戎范君,也是他父亲供养的僧人转世而来的。这二事正好类似。只不过一时的笑诺,便致投生豪门;何况长期累积的精诚,岂能不托胎于莲品?这是因果必然的规律,没有什么可拟议的!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开示|谛闲法师:对此净土法门,切勿轻易略过

敬谢诸居士盛意。鄙人因前年抱恙,身体颇受影响。去年又长期讲经,心劳力竭,故精神方面不甚健康。宏法事业,至今日颇有力不从心之慨。今次承王与揖居士及诸上善人迭次函请来沪说法,鄙人自惟体力不充,未敢遽允。而诸居士为法心切,请之再三,若再趑趄,未免矫情。故毅然扶病来申,与诸居士结祇园胜会之缘。诸居士修学佛法,当知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众生之机有千差,故如来之教有万别,如众生着于相者,如来说性以破之;众生着于性者,如来说相以破之;执于小者,说大以破之;执于权者,说实以显之;六道凡夫执于有,如来说空以代之;二乘圣人堕于空,如来说假以出之;大心菩萨着于二边,如来说中以融之……是故如来所说,性相权实小大偏圆空假中种种法门,无非为对治众生种种之病,使得种种乐,正所谓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也。此我世尊澈底大悲心,化度一切众生。今诸居士本此宗旨,创设此林,自度度人,若己若他,皆使离苦得乐而后已,是则此心即是佛心;依此修行,此行即是佛行。虽然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执自执他,俱迷真理。良以心本无生灭,何有执着?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诸居士当善于一念体究,慎勿使眼为色转,耳为声转,根尘交偶,忘失自心,倘能一心,无事不办。若论趣办最要问题,的在了生脱死,五浊恶世,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因过去之惑业,受现生之业报,因境起惑,因惑造业,三世轮回,永不休息。若欲求一彻底解决之法,则净土尚矣。只因其他法门实非今世钝根可办,如阿罗汉,最利三生,最钝六十劫;辟支佛,最利四生,最钝一百劫始证。竖出三界,如是之难,试问此种法门,岂我辈能力之所及乎?是故欲求稳当最直捷之出生死法门,舍横超三界之净土法门而外莫由也。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九界全收,机无分乎大小,行不问于圣凡。是故往圣先贤,人人导往;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皆法身大菩萨也,莫不发愿生彼极乐。即如东土诸祖,如智者、永明、中蜂、莲池诸师,无论教祖禅宗,一一归向西方。大乘经论,如华严、法华、楞严、起信诸部,莫不明文劝导。呜呼!诸佛出广舌相而赞叹,诸大菩萨发大悲而劝生者,岂无故哉?诸居士当深知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内仗自己念力,外藉弥陀愿力。以自己之念力,感弥陀之愿力,我为所感,弥陀为能应。能所不二,感应道交,如月印水,如磁引针,接引生西,岂有疑义?诸居士对此净土法门,切勿轻易略过,以之自修,并以之劝他,则自度度他之目的可达,而无上菩提之圣果可成。愿共勉之哉!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学处|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一起来看看极乐世界的十种快乐(上)

发菩提心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观照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观照|人生靠什么观照|借彼威德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赏析|弘一法师手书《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世尊临涅槃时无问自说的,经中讲述极乐世界庄严景象,再三劝勉众生发愿往生,并不再提及诸善回向、定观、三福、九品等方便施设,直呈往生正因:执持名号,以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众生若能尽形寿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必顺其因地本愿,在众生临终时刻现身接引;众生因见佛圣现前而心不颠倒,欢喜踊跃随佛往生。世尊唯恐一佛所说众生难以生信,于是不厌其烦地转述东、南、西、北、上、下六方诸佛的证诚之语,激发众生“称念佛号必定往生”之信心。弘一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水墨纸本,十七开册,1932年弘一大师为其先父进士公百三十年冥寿而书,工正端严,一气贯通,亦弘一大师生平得意之笔也。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恭迎|冬月十七 阿弥陀佛圣诞

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舍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弥陀圣号若称扬,同愿往西方。
2022年12月9日
其他

故事|贫妇施豆

佛陀在一个国家传授道法,国王广设布施,供养佛与众比丘。都城里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家中一无所有,平日里只能以乞讨活命。她听说国王正在为佛与众比丘设会供养,心中很是高兴。她也想为佛与比丘们做点贡献,可是家中空无一物,只能无奈地叹息。这时,老妇人忽然看到别人施舍给她的一点儿黄豆,心中一亮。她抓起这些黄豆,急忙赶到王宫,想进宫里把这点黄豆布施在佛的面前。可是,看门人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捧着一点儿黄豆竟想进入王宫中供养佛陀,觉得很可笑,坚决不放她进去。神通广大的佛陀在宫中察知这件事,他运用神力取走老妇人手中的黄豆,将其遍施在国王摆出的各种食物之中。国王在每种食物中都吃到了黄豆,非常生气,便叫来厨师,准备治罪。佛陀在旁边劝阻道:“大王,这并不是厨师的错,这些黄豆是宫外一个贫妇所布施的。”国王听后很不高兴。佛陀便接着说:“这位贫妇一片真善之心,虽是小小的一捧黄豆,也能协助国王施饭食,所以饭中都有黄豆。”国王不以为然,说:“这点黄豆算什么?怎么能与我所布施的那些美味佳肴相比呢?”佛陀说:“贫妇所施的黄豆虽然很微薄,但将来所获得的福善却一定比大王更多。”国王很是不解,于是请教佛陀:“难道我这么丰厚的布施比不得贫妇手中一小捧黄豆的布施功德吗?”佛陀向国王解释道:“贫妇的布施虽少,但却是她尽其所有的布施;大王布施的虽多,却全都是来自于百姓,于自己毫无损失。所以说,贫妇的布施多,而大王的布施少,因此贫妇所得的福报一定多于大王。”国王听了这番话后深受启发,于是命人把贫妇请进宫中。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随烦恼①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随烦恼,即随从根本烦恼而起,故名随烦恼。其义有二:一是烦恼分别差别义,即忿等十种,及忘念、不正知、放逸十三法,都是贪等根本烦恼的粗行差别分位上假立,依随根本烦恼而起,故名随烦恼。二是根本烦恼的等流,等流是同类义,就是随惑与本惑同类,被其所引而生起,即无惭、无愧、掉举、昏沉、散乱、不信、懈怠七法,虽然别有体性,不是从根本烦恼的分位假立,但它们是根本烦恼的同类染污法,由本惑为因而得随有,所以得名随烦恼。这二十随惑,随其它们起用的宽狭,分为小、中、大三类。忿等十种,自类不并,只能各别生起,既不遍于染心,也不遍于不善心,行位有局限,称为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两种,自得俱生,行通忿等,唯遍不善,行位比小十稍宽而狭于后八,故得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自得俱生,凡染皆遍,得俱生故,不可名小,染皆遍故,不可名中,二义既殊,作用广大,故得名大随烦恼。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即依现在可见闻的违缘事相境,或是有情,或是他见,即缘事生;由是愤恚,发起粗暴的身语表业。仗是器杖,论唯说执仗为业,是从粗猛多分说,实亦包括恶语表业。不忿即无嗔,忿恚故无嗔不生,故说为障。忿即嗔恚一分为体,离去嗔心,没有别的体相业用。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由忿对现前违缘事为先,心怀恶念不舍,是为恨相;由恨结怨,不能含忍,因而生起热恼。恨也是嗔恚一分为体,离嗔别无相用。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自己作了有罪恶行之后,恐失掉财利名誉,所以覆藏不自发露。凡是覆藏罪恶的人,心里必然忧悔热恼,由此身心皆不得安稳而住。覆以贪痴一分为体:不惧当来苦果而覆藏罪恶,这是愚痴;但覆藏罪恶,也是恐其失掉财利、名誉,这是贪心作怪,故亦贪分所摄。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螯为业。由忿恨为先,追忆往恶,忿恨之境,接触到现前的违缘,心便傲狠暴戾,多发嚣暴、凶险鄙恶的粗言,犹如蛆蛰,能致毒害。故论说蛆蛰为业。恼也是嗔恚一分为体,离嗔以外,无别相用。嫉: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嫉是嫉妒,徇是谋求,有嫉妒心的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名利,听闻或见到别人有光荣事的时候,心起妒忌,深怀忧戚,令身心不能安稳而住。光荣事即世间的富贵和出世的解脱品功德,通有为无为。嫉亦是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相用。不嫉即无嗔,非别有体。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赏析|北齐铜鎏金弥勒倚坐佛像

发菩提心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观照观照|用功修行时总是起妄念怎么办观照|持戒会妨碍我们的自由吗观照|人生靠什么观照|借彼威德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素食|养智慧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岩禅师)——《晚晴集》本日食单番茄青椒炒千张醋烧白萝卜栗子枸杞百合粥-番茄青椒炒千张-材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观照|借彼威德 生我福德——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中)

前文回顾:观照|礼佛是崇拜偶像吗——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上)三、与佛菩萨结将来亲近之因缘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离不了因缘关系,大到父母妻儿、六亲眷属,小至握手点头、唔面谈话,都是前因成熟而有。今之于后,犹如昔之于今,因此今生若种善因,他日便成善果,今生若种恶因,他日便成恶果。如果不种因结缘,则虽见一面、通一语,都是难于登天,更不必说时常亲近了。作为佛弟子,如果希望当来之世,得以亲近奉事诸佛菩萨,获其护念教益,则必须于现在拜供其像、称念其名,预结将来之缘,方能实现将来之果。比如,憍陈如尊者在过去世中与释尊因缘独深,故今世获得最先闻法得度之利。同样,欲超三界,欲生佛国,又怎么能不结出世缘呢?四、借彼威德,生我福德诸佛菩萨在往昔世中,旷劫辛勤,修福修慧,度生拔苦,不可胜数,故其福德威神,极天际地。乃至久远之后,仅留形象名号,留存人间,犹能令礼拜者、供养者、恋慕者、称念者,消灾获福,灭罪降祥,其效果利益不可思议。如《地藏经》中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关于说示礼拜供养,佛菩萨形象得福利事,散见于诸经,难以遍举。在修行路途中,借三宝之力,借佛菩萨威神之力,乃至经卷形象,诸佛名号,非是凡夫仅靠自力所能比拟。五、法身遍满故,一切物皆是真身佛之法身名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既然是遍一切处,那么土木瓦砾,皆是真身。如果不是的话,则法身有所不遍。其实,一切有情的身体,以及外间的一切事物,无论是十方国土,乃至一草一尘,内外四大,无一不是唯心所造。依正二报本是同源,当其由体起用时,见相二分同时而兴,当其敛用归体时,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此,正报是法身,依报也是佛身,有情成佛时,无情也成佛。世间土、木、纸、石、铜、铁,本来就是佛身,一任礼拜供养,无所不可,如果加以塑画,那更是了。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一切物皆是佛身。由此可知,即便只是土木铜铁,若认之为佛,心存至极恭敬,对之礼拜,又何尝不可呢?六、敬田功德不可思议佛教注重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富贵而愚鲁,修慧不修福,行道多辛苦。故佛号作两足尊,欲证无上菩提,非福慧双足不能成办。佛门中有一类修行人,只欢喜修慧,不注重修福,只欢喜研究经论,而不肯行布施、持戒、礼拜、供养等诸事。其实,福之重要不下于慧,故佛法中,常常教人做种福田。福田有三种:礼事父母师长,名为恩田,因其待我有恩,为报恩故,而礼事之;供养佛法僧三宝及翁姑尊长,名为敬田,因系尊敬的对象,而供养之;救济贫穷病苦人,名为悲田,因对受苦人,起慈悲心,而救济之;对此三类人等,加以礼事供养救济,将来所得福报皆无量无边,不可称计。欲种敬田,需要有个对象,才能生起恭敬心,佛菩萨像就是绝好的对象。仗佛菩萨威神之力所加被,虽是塑画形象,有如真身,所有对之称念、礼拜、供养、侍奉、赞叹,其功德与拜住世之诸佛菩萨,等无有异。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故事|割舍情爱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丘尼。她加入的比丘尼僧团的导师是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丘尼就带她去见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丘尼僧团,还俗回家。她告诉其他比丘尼:“我当初出家时,并不想在提婆达多座下,我来这里是个错误,请送我到佛陀停留的祇树给孤独园。”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给孤独园。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经有孕在身,因此是无辜的(没有犯戒律)。但佛陀不便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请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和毗舍佉前来,他们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后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公开处理这件事情。毗舍佉检查过该比丘尼后,向优婆离尊者说,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已经有喜了。优婆离尊者因此向大众宣布这比丘尼没有犯戒律。后来,这比丘尼生下一位男孩,波斯匿王认养了这男孩,并且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知道她母亲是一位比丘尼后,他也成为沙弥。成年后,他更加入僧伽,成为比丘。有一天,佛陀给他一个观想的题目,他就到森林里去禅修。他热烈、努力地精进禅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阿罗汉果。但他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有见过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当她看见他时,就追上他,并且哭叫他的名字。这时候,童真迦叶比丘见母亲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轻言软语、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会继续执着于他。为了促进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你身为尼僧团的一份子,怎么连对儿子的情爱都无法割舍掉呢?”比丘尼以为她儿子不知感激她,就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把刚才说过的话重复一次。听完儿子的话后,这比丘尼心中一片感触:“啊!十二年来,我为了这儿子暗自流泪,他却如此苛刻地对我说话。我对他的一片情爱有什么意思呢?”这么一想之后,她明白在情绪上执着于儿子实在毫无意义,因此彻底去除这份执着。当天,她就证得阿罗汉果。精舍里的一些比丘告诉佛陀:“世尊!你是他们的皈依。童真迦叶比丘的母亲如果听从提婆达多的话,还俗回家去,他们两人就不可能证阿拉汉果。提婆达多对她的判断绝对错误。”佛陀回答他们:“比丘们!要往生天上,或证阿罗汉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须自己精进去求。”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开示|太虚大师: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

前文回顾:开示|太虚大师:错误迷谬,简直使菩萨的真意义埋没无遗菩萨的成立已说菩萨的名义,及人类最富有作菩萨的资格,但未说明究竟如何才能到菩萨的地位。正教量中,处处明要先依缘生法悟真如性:宇宙森罗万象,形形色色、事事物物,光怪陆离种种诸法,一一无非各种因缘和合生成。除却各个各个的因缘关系,万无成立之可能,绝无所谓幽妙莫测的创造者或支配者,是故诸法皆由缘成。如桌上这盆花,须有种子、水、土、风、日等缘,方能蔚为青杆绿叶的花;如其间缺少一缘——不论水、土、风、日中那一缘,决无生成之可能。一花一草由此而成,一切万法无不如此,乃至事事无碍之万法,重重无尽之现象,皆如此而已。故了知离开一切众生,不能有菩萨,也别无佛觉可成,因此遍缘法界有情,发大悲心以求成佛。若有一个有情未获益乐,则于所求菩提即未圆满,如同花草之缺水土缘,决不能有蔚然青绿等美观。由此,菩萨要得上求的菩提圆满,必先从事于普化有情。要从同情一切苦恼有情之大悲普救心,乃能确立菩提愿,依愿修菩提行,终之以菩提圆满。而菩萨之发心原为众生,即令一切有情未种菩提种者种,已种者令芽、令熟、令脱。要之,一举一动无非普令人类及非人类的一切有情,同得究竟安乐之幸福而已。菩萨的历程菩萨从十信初信心位,到等觉位,有五十五位,历程甚长。程度高下的相去,虽幼稚园生与研究院员,也不足为喻。广如华严等经所明,此不具述。菩萨的资粮菩萨既以菩提圆满为目的,非加一番勇猛精勤的修行不为效。而一切诸行皆依实相无相理以修,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用这无相理观,破除无始时来我执法执,乃能修布施等六波罗密多。由这种种必需条件的因缘关系牵联合集,乃能进入菩萨的深位。倘使这种关联条件缺脱一种,那前途也就艰阻了。所以修这六波罗密法,就是促进菩萨深造以达圆满的必要资粮。修这波罗密法,一切万行万德,无不包罗具足圆满。于中前三波罗密法,属于修福;第六波罗密属于修慧;精进、禅定二波罗密,通于福慧——以精进波罗密勤行策进,禅定波罗密集中凝固——故修此中六波罗密行,总摄一切万德万行。从这里真能够立大志愿,忍诸辛苦,如法进修,猛勇不怠,不论在家、出家、男子、女人,都可称为菩萨。这六度似乎完全出于佛典,其实早已发现于中国古代贤哲的行为上、事业上或书籍里,不过名义同异而已。孟子说:“伊尹为圣之任者,毅然以天下之饥溺为己饥溺。”为天下人以牺牲一切,就是檀那波罗密。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三过其门而不入;与墨翟之摩顶放踵,画夜不舍,自苦为极,这种为众服务的精神,就是精进波罗密。又如颜回之三月不违仁,及心斋坐忘;与古时候许多读书人的常用静坐法,这也就是禅定波罗密。而孔、孟、老、庄一般贤哲,差不多对于一切事理都能通达,这种就是智慧波罗密。此中所述古圣贤,虽不过菩萨行中的一德,也就是中国的菩萨模范。依佛法来说,也许是深位“菩萨”乘愿再来,示现人世的。至于佛法来中国后,能行一二三德以至六德齐修的,实难枚举!初心学渐修来听讲的各位,都是于佛法有相当研究或信仰的,要知学佛乃是地上菩萨所修学的称呼;我们薄地凡夫,最好改称“学菩萨”。神妙莫测、不可思议的观音等大“菩萨”,怕也还不容易学,最好学学刚才所讲具一行一德的可思议的各位菩萨。我们人人都能去学,人人都做“菩萨”,乃至全中国、全世界、华藏界、尽虚空界的有情,都成“菩萨”,则极乐世界不一定在西方,而十方世界与我们当处的世界,也可都成为“菩萨”的和平安乐世界了!(本文摘录自《菩萨》一文,系大师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在杭州佛学座谈会议讲。)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3日
其他

赏析|义县奉国寺壁画

在辽宁义县城内东北一隅,有一个完整的佛寺建筑——奉国寺。奉国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辽代大殿及殿内精美辽代塑像、壁画而著称。然在山门殿内还存有精彩壁画,颜色鲜亮,线条清晰,画工精细,也是难得的壁画之作,堪比永乐宫的壁画!辽代皇家寺院·佛祖道场——义县奉国寺(俗称大佛寺),坐落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县城内,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故里所建的皇家寺院。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里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中心,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它的文化是贫瘠而单调的,倒是以突出的特色和完整的遗存,使辉煌的中华文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完美。中国人对于奉国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41年印制的《奉国寺纪略》对奉国寺作了详尽的记述,包括图说、寺址、修建、寺制等,全面而且完整。建国后,中国学者对奉国寺的彩绘壁画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1961年,杜仙洲先生的《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对奉国寺大雄殿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奉国寺建筑彩画部分作了较为详尽的记录,他认为奉国寺保存的辽代建筑彩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艺术水平很高,是国内一处极可宝贵的艺术遗产,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位置。奉国寺的彩绘壁画在《祁英涛古建论文集》、《中国建筑艺术史》等书籍中都有提及,并为“代时期彩画从初唐的质朴到中唐以后渐转华丽。五代、辽、宋的建筑彩画改变了唐以前建筑色彩较为质朴的面貌,为明清彩画的发展高峰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理论,提供了材料依据。奉国寺大雄殿为彻上露明造,现存大约2000平方米的建筑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内容包括飞天、网目纹、莲荷花、杂花、凤纹等,绘制技法多样,多有绘画性。其中梁栿彩画部分保存得相对完整,内容包括四十二幅飞天,样式丰富的网目纹,凤纹,莲荷花等各式纹饰。斗栱内侧及内槽斗栱上还留存着大量的彩画,内容相对简单、随意。栱眼壁彩画损坏严重,大都辨识不清。奉国寺大雄殿所保存建筑彩画的颜色以红、白、黑为主,兼用青、绿、黄等颜色,色调鲜明华丽,尤其是红、白两种颜色,历经千年,仍保持了明度和纯度,艳丽如新。其中大雄殿内槽的彩画绘制的最为精致,纹饰最为丰富,包括十二躯艺术水平极高的飞天;大量的缠枝花,卷草纹和凤纹等。奉国寺的彩绘壁画延续了唐代的用色风格,飞天色彩丰富、富于变化,主次分明,互相呼应,具有色彩鲜明艳丽,繁简相宜的视觉效果。彩画是中国建筑特有的艺术。由于木材本身的单纯色调,不能不加以装饰,同时它对保护木材也有一定的作用。奉国寺大雄殿内部梁枋、斗栱上所存有的辽代彩画是国内仅存的辽代建筑彩画原迹,首先作为建筑本身的装饰,是构成大雄殿雄浑壮丽风格的重要因素;而其所处位置和题材,又恰恰成为室内七尊主像的烘托背景,与前述群塑构成了一组华贵而不失庄重的礼佛场景,仿若走进琳琅满目的艺术世界。大殿以内槽为中心,前槽为第二中心,内槽的彩画包括十二躯飞天,还有凤纹、缠枝花卉、卷草和各种网目纹;前槽包括十四躯飞天、缠枝花卉和网目纹等等。近期有学者考证,奉国寺大殿中的网目纹,实为佛光纹,与飞天等组合,正形成了《法华经》所记“天女散花”的佛国场景。原大殿三面墙上均有壁画佛、菩萨和罗汉。东西两墙各画五佛,合为十佛,已全部漫漶,但仔细观察,尚能辨认。所画佛像结跏跌坐于莲座上,背光环绕流云。从流云形式看接近明清画风,但佛像的面型具有喇嘛教佛像的特征,推测可能是元人所画,屡经后世重描,也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故事|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道成佛,此时佛陀以无碍的慧眼,观看这娑婆世界里六道众生的情形,想要了解众生的根机,以及度化的因缘。天人们住在黄金、玛瑙等七宝建构而成的宫殿中,终日游乐嬉戏、衣食无虞;人道众生饱受生老病死苦,地位较贫贱者还要受人诃斥,即便病苦逼迫,仍须四处为人做工,以求得温饱;饿鬼道众生则多是住于粪厕、林边,咽喉细如针孔,饥渴难忍却无法进食;畜生道的飞禽走兽,蒙昧愚痴,常遭受追捕宰杀,终日惶恐不安;而地狱道的众生更是长久处于大火烧煮、骨肉焦烂等极苦中,无法出离。佛陀如此一一从天道一直观看到最悲惨的地狱道,见到有的众生从地狱受苦完后升到天上或人间享乐,有的从畜生道脱离后又沦为饿鬼众生,或是从人间往生,转投到天上享天福等,无始劫来上上下下在六道当中轮转不已,却始终无法脱离轮回之苦。于是佛陀入于甚深禅定中,再度观察众生不断生死轮回受苦的原因。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心念无常,有时起布施助人、恭敬师长的善心;有时又耽溺享乐、瞋暴不仁。贪瞋痴三毒炽燃,善恶业夹杂,因此在天道享完一期福报后,恶业成熟现前,便堕到三涂恶道受苦;或恶报受尽、善业成熟后,便升天享天福,不断因业力的系缚受生,而得种种苦乐境界。洞悉了轮回实相的佛陀随即说道:“众生造业,在五浊恶世中常受苦果,若能了解到一切的执着都是苦的根源,愿意舍弃一切,出家修无欲梵行,观察事物生、住、异、灭的无常真相,便能舍离执着、降伏烦恼魔军,得离六道轮回之苦!”于是在大梵天王的劝请下,佛陀开始说法度众,所说的真理如同不断前行的车轮,承载着众生由苦难的六道轮回中,到达清净解脱的彼岸。四十九年行化期间,以无上佛智,开演种种微妙法理,为众生揭示了一条光明大道,使无量无边的众生皆能永脱长夜黑暗、离苦得乐。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③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②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恶有两种意义:(一)善恶相翻的恶,则唯是不善。(二)毁责名恶,则恶通有覆无记。这里所说的五见皆名为恶见,是毁訾名恶的意思。于诸谛理颠倒推度,即唯迷于理,由染污慧颠倒推度而起恶见,因而障碍正慧的善见不生。由分别的恶见发起招感苦处的业,故恶见者,多生于苦,所以论说招苦为业。恶见的差别相有五种:(1)萨迦耶见: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萨迦耶见就是身见,包括我我所见,或总缘五取蕴起,或别缘五取蕴起,通俱生与分别。以这我见为所依的根本,诸见得生,故说一切见趣所依为业。趣就是所归处的意思。(2)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由于前我见,执我已,随逐我见之后,生起边见,执为断常。由有这断常的边见,就障碍了非断非常而说有因果处的中行道谛及出离的灭谛。(3)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执。谤因即拨无善恶业因行,谤果即拨无善恶业行所招的异熟果。谤作用是谤无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有情等,即拨无从此世间往他世间的作用,谤无父母的作用。拨无化生有情,即谤结生相续的作用。谤实事,即否认世间有真阿罗汉等。除此所说谤因果等外,五见中凡非其余四见所摄的一切邪执,都在这邪见中摄。(4)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争所依为业。取是执取义,即于身、边、邪等一切恶见,及恶见所依的五取蕴,执为最殊胜且是能得涅槃清净法的因,是为见取。由这恶见取着,各各互执为胜,一切外道的斗争因此而起,故见取为斗争的所依。若执非恶见及眷属外的余法为殊胜,能得涅槃;或但执为殊胜,而不计为能得涅槃清净法的因,则是邪见,而非见取所摄。应知执一切恶见及眷属为最胜(唯此真实,余皆虚妄),而又是清净因才是见取相。(5)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即对于依随者见而所受的戒禁,及戒所依的五取蕴眷属执为最胜,及能得涅槃清净法,是为戒禁取。戒即是禁,故名戒禁。戒性遮别,即性戒名戒,遮戒名禁。外道以恶见为先,受持远离杀盗淫等七种恶法的性戒,及受持拔发、执三交杖、守牛狗禁等遮戒。受持这些戒禁,并非殊胜,亦不是能得涅槃的清净因,是没有任何真实义利的勤苦,所以论说戒禁取是无利勤苦的所依。除戒各眷属外,执余一切法为胜,及能为因,或得清净,不执为最胜,但说能为因,皆非戒禁取摄。应知执取戒禁及眷属为最胜谛实,而又是得涅槃清净的因,才是戒禁取相。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隐踪巡觅|学习佛法二、三事

编者按本公众号为增强与广大善信、游客互动,特开“隐踪巡觅”栏目,主要内容为信众、游客参访灵隐寺的游记(图文、视频等均可)或其他与灵隐寺、佛教等相关内容。今日刊发陈耿的投稿《学习佛法二、三事》,愿大家福慧双增、万事吉祥!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学佛的经历与体会。来稿者请备注姓名、手机号码、邮寄地址等信息,若为公众号选用刊发,灵隐寺将于年底寄送贺年年历。投稿邮箱:huijue2021@163.com说起接触佛法,可能要追溯到2010年,那时候,主要是通过综合类网站的佛教文化专栏,零星地浏览佛学文章。2014年前后,由于工作上的不顺利,经常到寺庙走走,起初全当散心。一天,一幅用毛笔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挂幅吸引了我的注意。楷体书写的繁体汉字,对于使用惯简体汉字的我确实有难度,只能逐字辨识,犹如拉锯般的轻声朗读。这一幅《心经》仿佛有二千多字,读完它只觉得口干舌燥,额头冒汗。第一次读《心经》,读完了却不明白其中意思,就如同“二十六个字母都认识,拼起来就不明白”。后来,抄写、诵读的次数多了,繁体汉字没了障碍,诵读也变得流畅起来。期间,还翻阅了一些讲解《心经》的书籍,慢慢地建立起了我对《心经》中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的认识。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历,给了我更多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的机会。之后我开始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次,我从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入手,先了解《金刚经》的大概意思,有了框架认识之后,再诵读经文原文。跟很多人一样,初读《金刚经》都会被其中“A即非A,是名A”的逻辑搞蒙,不过细想又会察觉到其中的一点滋味,这也是很多人愿意深入研究的理由吧。2015年之后,我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减少安全事故和防止人员伤害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上。业内人士常把这样的工作比喻成吃斋念佛、信善积德,自己也从中寻找到工作的意义。当我因工作取得进步而喜悦时,一件件重大、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又硬生生地把我拉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感觉到在灾害、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而且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多少显得徒劳。在消沉的日子里,佛法给了我答案,我用“悲智愿行”鞭策和激励自己,并把它融合到安全员的培训内容中,分享给更多人。现在,我更喜欢把宣讲安全知识比喻成“播撒安全种子”、“开启窗户,让安全照亮工作与生活”。佛法存在于生活、工作中,愿大家信受奉行。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阅读|念佛不碍参禅——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选读(三十七)

念佛不碍参禅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①、真歇了②、永明寿③、黄龙新④、慈受深⑤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⑥,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⑦,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⑧,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注释①圆照本:北宋圆照宗本禅师。江苏无锡人,俗姓管。出家后,谒天衣义怀禅师,言下契悟。初主苏州瑞光寺,其后移居杭州净慈寺。密修净业。时有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花殊丽无比,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②真歇了:北宋真歇清了禅师。四川绵阳人,俗姓雍。参丹霞子淳禅师而得悟。后往杭州光孝寺及温洲江心寺,大振洞上之宗。又弘扬念佛法门,兼以自修。有作净土说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③永明寿:北宋杭州慧日山永明寺智觉禅师,名延寿。参天台韶国师而悟玄旨。师倡禅净双修之道,指心为宗,四众钦服。④黄龙新:北宋黄龙死心悟新禅师。韶川王氏子。嗣法于黄龙祖心禅师。师常作劝修净土语,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⑤慈受深:北宋慈受怀深禅师。安徽寿春人,俗姓夏。嗣法于长芦信禅师,师谓“修行捷径,无越净土。”因建西方道场,作念佛颂,苦口劝众。⑥宗匠:宗师善巧说法,成就后学,如工匠之教其徒。故谓之宗匠。《贞元录》卷十八曰:“宗匠成教,轨范贤明。”⑦常寂光:天台宗立四种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乃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云:“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中略)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⑧后有:指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之人,于未来世将受之果报。有,含有果报存在之义。译文从前有人说:“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可是又有人提出:“禅净不许互相兼带。”但也有参禅兼修净土的人,如宋朝的圆照宗本、真歇清了、永明延寿、黄龙悟新、慈受怀深等诸位禅师,都是禅门中的大宗匠,然而他们对于净土法门仍留心兼修,并不妨碍他们的禅定工夫。可知参禅的人虽念念究自本心,也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为什么呢?因为参禅即使得个悟处,倘若不能如诸佛安住常寂光中,又不能如阿罗汉生死已了,入无余涅槃,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之后,必定还有个生处。与其生在人世而亲近明师,何如生到莲花中亲近阿弥陀佛,不是更为殊胜吗?是以念佛不但不碍参禅,而且还有益于参禅。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赏析|南宋禅画《药山李翱问答图》欣赏——冬月初六 药山禅师圆寂纪念日

愿重游巡觅|信佛不是迷信☀学处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学处|观众生苦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走进灵隐|遥想吾师行道处 天香桂子落纷纷

秋季寻访古道,拾级而上,在古朴幽静的千年古刹中能听钟声杳杳,问禅悟道,还能饱览山中星星点点的桂花。灵隐桂花香,透过岁月时光的悠长,依然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时浓时淡,似有若无。桂花,其香气馥郁张扬,外形却含蓄而内敛。“山寺月中寻桂子”,桂花山雨遇到千年古刹,别有一番意境。天竺一带原本就多桂树,每年仲秋时节,桂花灿灿,馥郁芬芳。唐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一诗,将天竺灵隐寺桂花浓郁远溢之香,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誌》卷一记载:“唐天宝中,尝雨桂子,有一子成树。”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记载灵隐桂花“状若珠玑,璀璨夺目”。灵隐寺的桂花有不同的品种,花期也不尽相同,淡雅的黄色,活泼的橙色,在灵隐的森然的树木之中辉映成趣,恰如灵隐古刹的黄墙,一份悠然,一份禅意。桂花入茶,桂花的清雅和茶叶的韵味相融相通。其味香甜清幽,口感甘醇清爽,回味无穷,最为雅致,在忙碌喧嚣的生活之中,独守一隅,静静品香茗,观桂花,满寺幽香,意境悠远。杭州灵隐寺的桂花,那里的每一缕桂香都带着禅意,人行树下,被那细小温美的香气沉溺着,宛若袅袅梵音,醍醐灌顶,让你一下褪去心头上的繁芜,获得片刻隐逸的安闲。桂花糕入口酥软香甜,细品一口,在这美好的秋天,增添一份份温暖的回忆。浓浓的桂花香配上一杯桂花清茶,便又是人间好时光。焚上一支香烛,当桂花的清香与寺庙里的檀香一起氤氲升起,那便是秋天里,自然和人文结合出最美妙的味道!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素食|吃热汤

小雪前后,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起居注意脚部的保暖,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同时做好御寒保暖,防止感冒的发生。饮食方面可多吃热量高的食物,并适当饮用一些茶水、咖啡等饮料。同时应调节自己的心态,注意精神的调养,保持乐观,节喜制怒。本日食单爽口萝卜皮红薯芥菜汤山楂酱-爽口萝卜皮-材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观照|礼佛是崇拜偶像吗——礼敬佛菩萨的十种作用(上)

佛菩萨像对于佛门修行的人而言作用至大,帮助至大。关于佛菩萨像的作用,不明其理的人往往多加批评,或认为是迷信,或认为是拜偶像。即便是相信佛法的人,或许也未能全部了解礼敬佛菩萨像的意义。造像有无量功德,造时也是郑重其事,《佛说造像度量经》中就有专门提到,经中说:若有男子女人,对佛菩萨像,一瞻一礼,或合掌称名,或供养赞叹,皆获无量福德,于百千万亿劫,享用不尽。作为佛教徒,如果只是躬行其事,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事无理,功效也是大减。因此,在此文中,就礼敬佛菩萨像的大作用做一探究提出十点理由,供大家参考指正:一、借境生心,种出世间种子心是由境所生,因境而有,如果没有境界可缘,也不会有心可起。即便是独头意识,追思过去或者计划未来,所思所计的无非也是五尘所落谢下来的影子而已,说起来也是因境生心,只不过这个境界,不在面前而已。明白了有境才有心,无境亦无心的道理,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善恶境界的薰习,及其种种子、受果报的道理了。一切众生在尘世中,终其一生,六根对六尘所接触到的皆是世间境界。在这个世间境界之中,由身口意三业所酝酿生出的习气,薰入第八识之中的也都是世间有漏种子。将来这些种子成熟时,根据其善恶性,而产生一连串乃至无量无边的苦乐果报,这些无论如何总超不出六道轮回的范围,决不能跳出这众苦充满的三界火宅。佛菩萨作为众生中先知先觉的,了解到因境生心、因心成种的道理,如果是因染境生染心,则堕落在六道轮回的境界中,相反,如果是因净境则生净心,能够超出轮回。凡是在净境的范围之内,由身口意三业,所酝酿出来的习气,薰入第八识中,全是出世间的无漏种子,将来这些种子成熟之时,其受报的地点,也绝不会在三界之内,因为在三界内没有无漏性的境界。妻子衣食等是世间事,念经拜佛等是出世间事,出世间的习气既然薰入第八识之中,总有一天会成熟,当其成熟时,即生佛国,而出轮回,这便是拜佛菩萨像的大作用。二、引发已熟的净种子,使之成为现行第八识中的种子是由多生善恶业所薰习而成。在未来果法中,皆算是因,但是因虽成熟,还要有相应的外缘引发,才能成为果报,所谓因缘具足,事乃成办。倘若有因而无缘,则无法生起相应的果报,不能成为事实。明白了上述的道理,我们就会明白,虽然第八识中已经具备了十法界的种子,但是如果想要出世间的四圣法界的净种子成熟并生起果报,还需要相应的外缘才能成为现行。否则,从劫至劫,只能永远沉藏在第八识中,等于是空山埋宝了。如此说起来,所有寺院、经典、佛像、法器,乃至诸善知识,无一不是引发净种子的重要外缘。而诵经、念佛、烧香、礼拜、供养、布施,乃至举手低头,也都可以发挥这个引发的作用了。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分享|舌灿莲花 妙语连珠——参加2022佛教论辩会感悟(二)

愿重游巡觅|信佛不是迷信☀学处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学处|观众生苦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开示|印光大师: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冬月初四 印光大师往生纪念日

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故事|无言的感化(下)

前文回顾:故事|无言的感化(上)故事|无言的感化(中)一天中午,佛陀乞食,那些流氓爬上佛陀路过的两边树干上,疯狂地恶骂,还踩落树上的露水,把佛陀一身淋得湿透,钵中的饭菜也渗满了露水。佛陀依然面带微笑,踏着安详而稳重的步伐前进,任凭他们疯狂地大骂:突然,“咔嚓”一声巨响,接着只听“唉呀”一声惊叫,骂声一下子停了下来。原来是那个骂佛陀骂得最凶的人从树上重重地摔在地上。只见他挣扎着想从地上站起来,但他重复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他用力地扭动着身子,发出痛苦的呻吟。他的同伙们都远远地站着看着他,佛陀便走上前去将他扶起来。发现他摔成了重伤,必须马上治疗,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但他无法行走,佛陀便将钵交于阿难,搀扶着他进城,找到城里最好的外科医生泊车罗亚。泊车罗亚见佛陀到来,马上起身让出自己的椅子,并用一块干净的毛巾抹了抹,请佛陀坐下,他恭敬地站在一边:当佛陀请他快给伤员治伤时,泊车罗亚却拒绝说:“尊敬的佛陀!我知道这几天发生的事。这个人就是骂你骂得最凶的人。现在他摔成这样,完全是罪有应得!”佛说:“请不要这么想,当他们用极恶毒的语言大骂我时,摇晃沾满露水的树枝淋湿我的身体时,我对他们没有一点恨意,也没有以为他们是在骂我,我都把他们当成我的好兄弟看待。现在我的好兄弟摔成重伤,处于绝望之中,我应该帮助我的好兄弟。请你给我的好兄弟治伤吧,尊敬的大夫!”泊车罗亚大夫听了佛陀的话,非常感动地说:“我从来没有见到有一个人对如此恶意辱骂,欺负他的人施与如此的宽容和慈悲。但我今天亲眼看见了,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慈悲最伟大的人,我真幸运。我敢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善良的人,一旦知道您至高无上的慈悲本怀,都会被感动而由衷地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佛陀说:“他们用恶毒的语言辱骂我,我无嗔无恨,你这么赞美我,我也不会感到高兴。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赢得别人对我的同情和赞美。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好兄弟,都是我的亲人,帮助和关怀自己的亲人这是我的责任,是应该的。”那些辱骂佛陀的流氓都被佛陀这席充满无限慈爱的话感动得哭了,他们一起跪在佛陀面前,痛苦着说:“尊敬的佛陀上人!对不起,我们因受金币的诱惑,这几天对您无缘无故地恶骂,您默默地忍受我们的无端咒诅辱骂,总是以微笑对待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还在我们朋友摔伤时这么帮助他。您是这么的慈悲、伟大。您宽宏仁慈无嗔无恨的伟大行为感动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极大错误;我们咒诅辱骂了世界上最慈悲、最伟大的圣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真是罪该万死。仁慈的佛陀!请求您原谅我们,宽恕我们,我们知错了,请接受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忏悔。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了您崇高而伟大的人格,使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善与美。我们愿意洗心革面、重新作人,追随您走慈悲和光明之道。”他们说完,从身上掏出摩甘蒂耶所给的金币,扔到墙角的垃圾桶里。佛陀微笑着看着他们,并轻轻地点了点头,起身把他们从地上一一扶了起来。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②

前文回顾:常识|五位百法:心法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遍行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别境心所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①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②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善心所③常识|五位百法:心所法之根本烦恼①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从根本上说,由有我执故心高举,于殊胜的功德法和有功德的人,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痛苦,所以说生苦为业。不慢即善心所中惭一分摄,若崇重于他,即不起慢了。慢障不慢,亦即没有崇重贤善的惭心之故。慢有七种差别,依于下中上三品及我处与德处五法上生起。七慢,即(1)慢、(2)过慢、(3)慢过慢、(4)我慢、(5)增上慢、(6)卑慢、(7)邪慢。依下品及中品处,生起第一“慢”: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依中品及上品处,生起第二“过慢”:于等计己胜,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依上品处,生起第三“慢过慢”: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依于我蕴处,生起第四“我慢”: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我所,心高举为性。依辨胜德处,生起第五“增上慢”:于未得的增上殊胜所证之法,及虽得少分,于所未得,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增上殊胜所证法,指圣无漏果及三摩地等超过常人的法,未得谓得,而自矜倨。依上品处,生起第六“卑慢”:对于他多分殊胜功德,计自己仅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依辨胜德处,生起第七“邪慢”:自己实在没有功德,妄计自己有功德,如是心高举为性。第五“增上慢”与第七“邪慢”,都是于未得的功德处生起。这有什么差别呢?有三种差别:(一)增上慢于他相等功德或他殊胜功德生起,邪慢是于无功德处生起。(二)增上慢内外道皆起,邪慢唯外道起。(三)增上慢异生圣者皆起,邪慢唯异生起。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依《瑜伽》五十八卷,说疑有五相差别,即于他世作用(从此世往他世的作用)、因、果、四谛、三宝中,心怀犹豫。这里说诸谛,亦摄尽《瑜伽》所说的五相。因为谛是真实义,他世作用等皆是真实事理,即缘事缘理俱起疑惑。由有疑故,令慧于事理不决,怀犹豫心,则善法不生,故论说障不疑及善品为业。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学处|放生思想的渊源

在佛教义理之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如佛教的“放生”思想就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保护一切有情,以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从历史的发展背景来看,放生既有源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又有着佛教经典的依据,因此在中国的民间和佛教界内都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以下将主要从“放生”的历史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具体分两个方面:一、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好生”思想,二、早期大乘佛典中的“放生”思想。本土文化中的“好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开始出现了“放生”的习俗,从而说明惜物爱命,乃至放生的善举,在中国本土文化之中早已具有了深厚的思想背景,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生命的渴望、尊重以及好生、护生的理念。放生与好生、护生紧密相关,在佛教还未传入之前,这种思想观念在历史文献中就已有记载,其主要体现在顺应天地之德和人本身对于生命的关爱。在中国本土自古以来就有着好生的观念,“上天有好生之德”也从古代以来,一直被作为中国的优良传统保留至今。据史料记载,中国本土最早出现放生的记载,是出自于《列子·说符篇》卷八中的如下一段:“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此中提及当时邯郸的老百姓,在正月初一的时候就会献贡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每次都会厚厚赏赐老百姓,之后再将斑鸠放生,以此来彰显诸侯有好生之德。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广为孔子所强调。门人樊迟来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这就是说,“仁”是对人类的博爱。宋儒则把“仁”的对象扩展到动物,乃至万物,提出了“以万物为一体”的著名命题。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故事|无言的感化(中)

前文回顾:故事|无言的感化(上)美丽的摩甘蒂耶一见到佛陀,就对佛陀的高贵与庄严一见钟情。然而,早已彻底断除爱欲的佛陀微微睁开双眼,看了看眼前的婆罗门的妻子和女儿问道:“长者,请你告诉我,她们之中,哪一位是你的女儿?哪一位是你的妻子?”老婆罗门吃惊地说:“那个年轻漂亮的是我女儿,那个年老满面皱纹的是我的妻子。这么明显的事,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佛陀说:“喔,我看出来了,年老的是你的妻子,年轻的是你的女儿,对吗?那么请问,你的妻子在四十年前是怎样的呢?”婆罗门说:“四十年前,我的妻子和我女儿今天一样的年轻漂亮。”佛陀又说:“四十年后,你的女儿又将是怎样的呢?”婆罗门说:“四十年后,我的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变得像我妻子今天一样的年老而满面皱纹。”佛陀说:“所以,我看他们只有年龄上的差异而无美丑之分。不过,你的女儿确实美丽,别的男子见了都会动心,但我不会,因为我早已彻底断除了爱欲。我在觉悟之时,我看到了欲爱的种种过患。它是一口美丽的陷阱,人一旦掉下去,就会被淹没,被吞噬。它又是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玫瑰,人一旦去采摘它,将会落入万丈深渊而粉身碎骨。世人不知爱欲过患,贪爱追求,因而历劫多生,头出头没,生生死死,了无出期。几多英雄豪杰,能仁志士不知其患,结果多毁在其中,身败名裂。我深知其过患,我永远不会掉入这口美丽的陷阱。”老婆罗门夫妇深具慧根,听了佛陀的话,略有所悟,就问道:“沙门,你能告诉我们你是怎样彻底断除爱欲的?”佛陀说:“很好,你们听着:吾见爱欲者,不复有爱欲,可为此法身,尽是肮脏物,即使以足指,亦不愿污染。”婆罗门夫妇听了此断欲偈,当下见道证入了第三果。他们悲欣交集,庆幸今天遇到了真正的大圣人,解决了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超越了生死,脱离了轮回。他夫妇俩跪在佛陀面前,请求加入僧团,佛陀点头答应了。佛陀抬头对摩甘蒂耶说:“姑娘!请不要有爱欲,不要有嗔恚,它是轮回的主因,痛苦的根源。看着我寂静的脸,你将息灭爱欲,息灭嗔恚,获得宁静与安详。”可是高傲虚荣的摩甘蒂耶却善根鲜少,刚才佛陀说断欲偈,她就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心想:你不要我,完全可以拒绝,为何要说我身上尽是肮脏的不净物,将我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这么来侮辱我。她非常气愤,根本听不进佛陀的善言劝告。她用嗔恚而气愤的眼神、狠狠地怒视了佛陀一眼,转身向家跑去,她因此对佛陀怀恨在心。后来她凭藉高贵的血统和绝世的美貌,嫁给优陀南国王做了王后。第二年,当佛陀来到优陀南首都传道时,摩甘蒂耶就报复佛陀,她用金币雇佣一伙流氓去辱骂佛陀,要把佛陀赶出城。这些被雇的流氓就去大骂佛陀,骂佛陀是强盗、蠢驴、白痴、骆驼、笨蛋、地狱种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脱,苦难的恶趣正等待着你。无论佛陀走到哪里,这些人就跟到哪里;无论他们怎样的诅咒恶骂,佛陀总是微笑相待。侍者阿难陀无法忍受这种肮脏的恶骂,对佛陀说:“师父!我们离开这儿到其它的地方去吧。”佛陀说:“阿难陀!我们到哪里去?”阿难回答说:“到没有人骂的地方去。”佛陀说:“如果那个地方也有人骂,那又该到哪里去?“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佛陀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就都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阿难陀!不要这么想,问题在哪里发生,就要在哪里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到其它的地方去。大象在战场上能经得住如蝗之篱,我将以同样的方式忍受这些无法无天的辱骂。”(未完待续)往期回顾☀藏识藏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寺藏识|“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宋代诗词中的灵隐寺藏识|“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藏识|南宋灵隐寺首任住持端裕禅师的禅法☀巡觅巡觅|访灵隐记巡觅|关于在灵隐寺许下的和实现的愿望巡觅|思灵隐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赏析|明代木雕彩绘罗汉坐像

愿重游巡觅|信佛不是迷信☀学处学处|佛法中的“药”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学处|观众生苦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素食|闲静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晚晴集》本日食单彩椒香菇番茄土豆烩饭核桃-彩椒香菇-材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分享|辩才无碍 内心无诤——参加2022佛教论辩会感悟(一)

愿重游巡觅|信佛不是迷信☀学处学处|佛法中的“药”学处|学佛是对现实的消极逃避吗学处|水陆法会都有哪些内容学处|观众生苦
2022年11月21日